东西问丨吴246好彩天天免费资枓大全宝璋:西南联大何以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中新社昆明1月27日电 题:西南联大何以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专访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
中新社记者 韩帅南
20世纪30年代,抗战烽火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又辗转数千里到达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下称“西南联大”)。这所仅存8年多的学校共培养出8000多名学生,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00多位中国两院院士。
西南联大为何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其成功之处是否能复制?在不同历史时期,西南联大精神的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近日就相关问题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西南联大为何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吴宝璋:西南联大之所以有此美誉,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早在1931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致力于引进海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到1937年,清华大学的师资力量就已领先全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大后,陈寅恪、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等均在此任教,堪称大师云集、名家荟萃。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堪称拥有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师资队伍。
其次,西南联大吸引了当时最优秀的学子汇聚一堂。名师配高徒,正如其校歌“中兴业,须人杰”所唱,西南联大致力于培养杰出人才,事实上也做到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有西南联大教师和学生170多名。该校培养出的人文大师也有上百位。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依然能够坚持办学,并传承三所学校的优良学风和传统,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抗战时期,在众多联合办学的高校中,西南联大是唯一联合到底的学校。其中三位校长的精诚团结起到关键作用。三校联合办学在当时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精神象征。
此外,西南联大还培养了大批投身疆场的学生。学校有一座纪念碑,刻有834名参军学子之名。而三校南迁长沙时,已有295名学生向学校提出参军申请。这两个数字加起来约占西南联大学生总数的14%。如此多的年轻人奔赴抗战一线,甚至为国捐躯,这在全国大学中是首屈一指的。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联大师生还为促进东西方交流作出诸多贡献。
该校300多位教授中,约90%有到欧美一流大学留学的经历。比如,物理学家吴有训在芝加哥大学留学时,配合其导师康普顿(A. H. Compton),以细致周密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认作出贡献。赵忠尧在美国学习时成为第一个发现正电子的科学家,其后续研究让他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崇高地位。
还有杨振宁,作为全美华人协会负责人,在1977年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致力于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1980年,他又在纽约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此后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前往美国学习交流。
中新社记者:在抗战烽火中形成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什么?其成功是否能够复制?
吴宝璋:根据我们对西南联大的研究,可以将其精神概括为民主、科学和爱国。这种精神体现在西南联大的校歌和校训中,也镌刻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
西南联大校训虽然只有“刚毅坚卓”四个字,但意义深邃,对每一位联大师生都有深远影响。我曾接触过多位西南联大校友,他们表示,在人生各个阶段遇到困难时都会想起校训,并因此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
校歌中“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表明联大师生对抗日战争充满必胜的坚定信念,也表明该校致力于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杰出人才。
然而,我认为西南联大的成功难以复制。历史不能复制,但精神可以传承。我认为我们不应简单模仿过去,而应该让其精神不断传承发扬和创新发展。
中新社记者:在不同历史时期,西南联大精神的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宝璋:西南联大成立至今已近90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侧重点。
西南联大办学的8年11个月中,学校的核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建设国家的栋梁。因此,其精神主要以教书育人为本,教师们尽心尽力教学,学生们孜孜不倦学习。
随着抗战形势变化,一批又一批联大学生走上战场。他们中一部分人奔赴抗战疆场,还有人加入远征军和飞虎队等。西南联大的杰出学子许渊冲曾在飞虎队中担任翻译,他接到中文情报后,迅速将其翻译成英文送陈纳德将军(Claire L. Chennault)处,使其能够根据情报,及时调整军事部署,击落众多敌机。
办学结束后,西南联大的大批人才在革命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一二·一”运动四烈士、西南联大中共地下组织成员,以及闻一多等仁人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重要贡献,甚至献出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包括改革开放阶段,西南联大学生们继续传承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在各自岗位上辛勤耕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8位来自西南联大,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5位也出自西南联大。
哲学家任继愈,主编《中华大典》《中华大藏经》等著作,他的研究成果和教育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哲学和宗教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
杨振宁、李政道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华人中最早获得该奖项的杰出代表,不仅对世界科学发展贡献极大,也激励了大批海外华侨华人。
中新社记者:西南联大精神为何直到今天仍能焕发强劲生命力?
吴宝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为教育大国。现在,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教育强国。中国一直致力于将一批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西南联大则成为可资借鉴的历史范本,为我们提供诸多宝贵经验。
西南联大虽只存在不到9年,却留下了一条不断传承之路。当时,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成建制留在昆明,发展为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这既是为感谢云南父老乡亲对西南联大的支持和帮助,也是为更好促进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作为西南联大的传承者,80多年来一直努力为红土高原培养师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40余万人。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这三所当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名校,一直铭记那段历史。近年来,三位老校长顾秉林、许智宏、饶子和联合发起腾冲科学家论坛,其出发点和初心就是在云南这块高原厚土上延续和传承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精神。该论坛已举办三届,为国内外学术交流、产业发展、技术互鉴搭建了平台。
我们继承并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并非仅为当下,而是着眼于更远大的目标。西南联大的历史告诉我们,为国家、为民族是办学的动力。西南联大师生将办学、学习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是对我们的激励。西南联大校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曾说,当年自己唱着校歌“中兴业,须人杰”时,心中就想“自己要做这样的人杰”。(完)
一些美西方媒体一看到中国安全官员访问缅甸,就下意识地对相关安全合作进行西方式“脑补”。他们有的戴着意识形态眼镜,暗示缅甸仍是国际社会中的“异类”,对中缅在安全上“走近”十分警惕;有的则联系缅北最近的战乱形势,将中国描述成试图干预,甚至操纵缅甸内政的一个强权。不得不说,这些想象都是高度西方化的,它们反映出来的是美西方政治精英头脑中的安全观,而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方案》强调,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切实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地方立法,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有关部门要依法及时下放相关管理权限,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实施。
17。创新物流运输服务模式。推进公铁联运“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结算”,探索建立符合沿边地区多式联运发展特点的业务模式和规则标准,加快与国际联运规则衔接和标准互认,推动多式联运规则标准“走出去”。探索赋予运单物权凭证功能,为有关国际规则制定提供实践支撑。探索开展基于铁路运输单证的金融服务。加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积极支持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开行中欧班列,有效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支持搭建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平台。优化自贸试验区与周边国家主要城市航路航线网络衔接,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并结合乌鲁木齐机场、喀什机场国际航线网络建设需要,与有关国家和地区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安排,培育发展国际航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