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新能源发展关键瓶颈澳彩有望破除
调节能力和调用水平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面对当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不优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拿出钉钉子精神,打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这场攻坚战,为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能源成长还有多大空间?如果不持续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新能源发展前景难言乐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各类调节资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更加完善,各类调节资源调用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调节能力的建设优化,支撑2025年至2027年年均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的合理消纳利用。困扰新能源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有望破除。
去年以来,欧洲电力市场负电价现象引发关注。由于新能源发电量大增,市场无法消化,德国在2025年首个交易日出现了4个小时负电价。此前,英国、法国、西班牙也不时出现负电价,欧洲电力市场负电价全年时长创历史新高。在我国已开通电力现货市场的地区,负电价也开始进入人们视野。负电价反映的,正是新能源迅猛发展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
电力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能量调配器”,需要在发用电之间保持实时平衡。不同于稳定的化石能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比较“调皮”,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其大规模发展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出了挑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了新能源发电波动时,我们能否及时调整其他发电资源或储能设施,进行“补位”或“让位”,保证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为应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我国持续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调节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灵活调节煤电规模超6亿千瓦,跨省区电力资源配置能力超3亿千瓦,抽水蓄能累计规模达5591万千瓦,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这些灵活性调节资源,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有力帮手。
与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装机相比,目前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仍显不足。我国年均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亿千瓦,预计“十五五”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大幅增加系统消纳压力。2024年前10月,全国风电利用率96.4%,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光伏发电利用率97.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部分新能源发展较快省份消纳压力凸显。而调节能力建设缺乏统筹优化,存量调节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价格、市场机制等有待完善,亟待做好调节资源科学规划建设,加强调节能力规模、布局与新能源发展衔接,加大力度统筹现有调节资源高效调度利用。
《实施方案》出台就像一场及时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清晰路线图。
科学规划,精准布局。加强调节能力规划是指导调节能力建设的重要前提,根据《实施方案》,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系统性编制调节能力建设方案,科学确定调节能力规模、布局。这就给调节能力建设出了一份“施工图纸”,各地根据新能源增长规模和利用率目标,算清楚需要多少调节资源和建设时序,然后按计划一步步实施。这样就能避免出现“糊涂账”,新能源发展多快,调节能力都能跟上节奏,保证供电稳定。
优化调用,高效协同。有了好的规划,还得高效执行。目前,调节资源的调用对系统需要、调度安全性、技术经济性等统筹考虑不足,对电力市场适应性不足。由于缺乏合理的调用机制,一些储能设施建而不用,成了摆设。《实施方案》结合我国电力系统中调节资源利用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调节资源调用机制等方面提出有关举措。在立足现行调度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调节资源分级调度,各类灵活资源就能物尽其用。
完善机制,激发活力。科学合理的市场机制,是促进各类调节资源效用发挥的重要保障。《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峰谷电价机制,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设置备用爬坡、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品种,建立以调节效果为导向的市场机制。这给各类调节资源搭建了一个“大舞台”,让它们在市场机制激励和引导下,更好地发挥各自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新能源高效消纳。
调节能力和调用水平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面对当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不优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拿出钉钉子精神,打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这场攻坚战,为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外界将中新两军演习置于中美在亚太地区角力的大环境中,有外媒报道称,中新两军联演,“正值中国寻求加深与东南亚国家的安全关系,与此同时,华盛顿方面也寻求加强其在该地区盟友和伙伴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有分析认为,新加坡与中国走的更近,军演传递出重要信号。
冯栢文说,在实现净零排放方面,澳中有较强互补性,或可帮助加强双边关系。在可再生技术和可持续实践领域,中国的许多开拓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且丰富的方案,并带来广阔市场。澳中之间的合作可加速全球向净零未来的过渡脚步。
“而且我以后还有换房打算,听说第一次用公积金贷款利率是最低的,现在如果转了,换房时就成了第二次贷款,我就还是决定留着以后换房再用公积金。”邢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