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东西问丨潘维廉:世界如何读懂中今晚澳门必中一肖一码澳门国?
中新社厦门1月13日电 题:世界如何读懂中国?
——专访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OneMBA项目学术委员会主任潘维廉
中新社记者 闫旭 李思源
“打开心扉,拥抱过就有了默契。放下偏见,太平洋就不算距离。家乡的信中写下你的中国,字里行间读得出你的深情。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我们都喜欢你这种不见外。”
为什么一位美国人能感动中国?这段颁奖词给出答案。
作为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William N. Brown)自1988年起在厦门生活了30多年。他怎样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又如何读懂中国进而向世界介绍中国?近日,潘维廉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为何会成为福建省第一位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国人?
潘维廉:这是一种缘分。1987年9月,我卖掉自己的公司,专心撰写博士论文。次年,我得知厦门大学有个开展对外汉语教育的海外学院,并且可为外国留学生及其家属提供住宿,我便带着妻子苏珊和两个孩子来到这里。
在厦门大学学习中文两个月后,学校邀请我教授商业课程,我多次拒绝后同意只教一年,之后又教第二年。到了第三年,已经不需要别人说服我了。基于中国的历史,我相信中国与过去五百年里的其他大国不同,也变得与过去的中国不同,中国将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平发展,这使商业和MBA学科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
为证明自己看好中国发展前景、坚持留在中国的决心,我四次申请永久居留权,在1992年成为福建省首位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国人。
今天,我很感激缘分带我和家人来到这个美丽的海岛花园。
中新社记者:您曾在1993至1994年和2019年两次自驾游中国,感受有何不同?
潘维廉:到厦门几个月后,我开始探索、了解中国农村。1993年,为了更全面了解中国的发展情况,既了解沿海地区的发展情况,也了解内陆地区的情况,我买了一辆面包车,载着妻子和儿子探索中国。我们从厦门大学出发,走过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湖南、江西,行程超过一万公里。1994年,我们又历时三个月行驶了四万公里,到达内蒙古、青海和西藏,最后穿过华南和华中地区回到厦门。
我们途经的一些偏远地区很贫穷,但中国人很乐观,他们的生活从未这样好过,国家稳定安全。我所到之处,发现人们都坚信“要想富先修路”,这让即使处在最偏远地区的人也能抓住中国改善和发展基础设施的机遇。
2001年11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为我颁发“福建省荣誉公民”证书。我们谈起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他鼓励我写更多的书。2019年,我把自己的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寄给习近平主席,并附上一封信,感谢他鼓励我继续写作,没想到习近平主席会给我回信。
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表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这些年你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这种“不见外”我很赞赏。我相信,你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你笔下的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
因此,2019年夏天,我决定再次环游中国。得益于各地新建了公路、桥梁和隧道,这次仅用了32天,路程缩短至两万公里。我对中国在25年里各方面发生的变化感到震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如此迅速地改变这么多人的生活。
中国为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所做的努力尤其让我感动。在大多数国家,少数民族都面临不利条件,但中国不遗余力地为他们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水平,使他们参与管理和改善自己的地区。由于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联通,偏远村庄的藏族人也开始从事电子商务。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国蓬勃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您如何向全球介绍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生动的中国?
潘维廉:如果了解历史,就知道中国人很会远虑,敢于实现别人不敢尝试的目标。但起初我认为巨变的发生需要40年至50年,我们这一代人通过“种树”让子孙后代可以“享受树荫”。但出乎意料的是,仅十几年后,自己就成为“享受树荫”的人。
全球在很多方面都应向中国学习。过去几十年里,我研究中国历史,走遍中国大约20万公里,尽我所能通过书籍、文章、讲座、社交媒体和电视节目向外国人讲述中国的故事。与此同时,我也看到,同样需要更好地向中国人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
在向“老外”或“老内”讲述中国故事时,我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了一些教训。
不要对抗。当我发现中国与西方想象的完全不同时,我立即给亲友写信,指出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是错的,但这只会激怒他们。因此我不再试图驳斥西方的错误观念,而是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用幽默打破僵局。半年内,超过500人阅读、抄写我的信,甚至小孩子也来信问我中国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玩耍。
和而不同。这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美国人和中国人有很多相通之处,都是梦想家,对美好生活和更加光明的未来充满向往。我专注于讲述美国人能理解甚至尊重和钦佩的故事,一旦他们看到与中国人的共性,就能更好地接受和尊重差异,共同向世界展示“和而不同”的理念。
个性可感。比如在谈论共建“一带一路”时,我提到我的小儿子和他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在非洲做志愿医疗工作,还分享了我的非洲朋友的生活如何因中国而改变,大家很感兴趣。
鼓励分享。中国人应多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我最大的快乐之一就是担任“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的评委和形象大使。我也很高兴帮助胡敏教授编辑和出版《孙子兵法》《道德经》《论语》等中国经典著作的中英双语诵读版,我们现在正在为中国的每个省(区、市)编写故事书。
中新社记者:您对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以及双方在人文和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有何建议?
潘维廉:中美关系的发展关乎整个世界。如果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美国之间的关系不能朝着积极方向发展,那么21世纪可能会很糟糕。但我相信中美两国可以做到,其中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很高兴地看到,中方在2023年11月提出“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倡议。
我一直鼓励美国年轻人到中国度过“间隔年”(Gap Year)。我告诉他们,无论职业规划如何,在当今世界,懂英文和中文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他们热爱中国,就应该来看看;如果他们害怕或不喜欢中国,更应该来看看。但以我的经验来看,一旦你了解中国,就会发现其并非敌人,而是朋友。对我来说则不仅是朋友,更是家人。
我们需要更多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我想分享一个关于“心与心”的动人故事。
我的妻子苏珊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在一起度过40年时光,直到2021年她在厦门去世。在我们婚姻的最初几年里,每当发生争执时,我习惯保持沉默。而苏珊会在我闷闷不乐半小时后坐在我身边,默默握住我的手。到最后,我觉得生她的气很可笑,我们会坦陈各自的想法。结婚几年后,苏珊透露了她的策略:“当肩并着肩、手牵着手时,很难对某人生气。”
她的智慧挽救了我们的婚姻,我想这种智慧同样适用于中美关系。(完)
受访者简介:
潘维廉(William N.Brown),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OneMBA项目学术委员会主任。1988年举家前往厦门,是中国高校最早引进的MBA课程外籍教师之一。1992年成为福建省第一位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国人。曾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福建省荣誉公民、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获“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荣誉。著有《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魅力福建》等。
“一般来看,公积金贷款作为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资金来源,各地基本上使用比较充分,多数地区超过90%。‘商转公’不属于常规的公积金贷款业务范畴,也只有在公积金资金比较充足的地区才有可能推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房地产专委会主任王业强此前对媒体表示。
曾刚指出,目前的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以银行主导,面临一些功能性不足,比如长期资金以及高风险资金供给不够,而要强化对科创的支持,对绿色的支持,就需要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优化融资结构,需要完善相关制度配套,包括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等,这些措施都是围绕着把资本市场做强,优化提升直接融资占比,优化融资结构来展开的。
“广州的房票政策,客观上体现了城中村改造和安置工作发力的导向。说明目前市场热点城中村的改造在加速,且会更好地和房票结合。”严跃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