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药一码 医保药品追溯码覆盖九成以上定2024年管家婆的马资料点医药机构
医保药品追溯码覆盖九成以上定点医药机构
一药一码,让参保人用药更安心
“当参保人发现自己购买的药品有回流倒卖风险时,可以扫描药盒上的追溯码核验。”在国家医保局近日举行的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采集应用发布活动上,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副主任赵秀竹提醒道。
医保“回流药”是回收参保人享受医保报销后所购药品再次销售的药品,它影响用药安全、侵蚀医保基金。为有效防范回流药、假药,国家医保局于2024年4月启动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采集工作。截至目前,追溯码数量达158.06亿条,定点医药机构(医院、药店)接入数达88.09万家。
定点医药机构接入率达94.7%
赵秀竹所说的药品耗材追溯码,通常以条形码或二维码的形式存在于药品或医疗器械产品包装盒上,又被称为药品耗材的“出生证”“身份证”“行程单”。一物一码,具有唯一性。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主任付超奇介绍,我国有医保药品24.7万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医保药品产量达600亿盒。这600亿盒药品,从上游的4300多家生产企业,到1.1万家流通企业,再到93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最终通过100亿人次门诊和住院的就诊治疗行为,落到每一名参保患者头上,每人次就诊平均购药6盒。
“一盒药品从生产企业出厂到患者手中,平均会经过3个~5个流通环节。每个流通环节都会产生追溯信息,粗略统计,全国每年追溯信息总量约为1800亿~3000亿条。”付超奇说。
“从上游生产到流通,再到销售,越往下游,涉及的主体越多,异质性就越强,采集难度也就更大。相应地,追溯信息的价值也就越大。”付超奇说,“尤其是到最后的就诊、销售环节,此处的追溯信息包含地理位置、医院、药店、患者、医生处方等,可以说占整个信息链条上价值量的99%。”
据介绍,国家医保局启动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采集工作时,先从难度最大的医院药店销售环节开始采集。目前,定点医药机构接入率达94.7%。
保障健康、守护基金、规范管理
每年产生的上千亿条追溯信息有何用处?付超奇表示,概括起来主要是“保障健康、守护基金、规范管理、赋能未来”。
“通过追溯码,我们可以对药品耗材实现全程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确保参保患者使用的是保真药、安全药、放心药。”付超奇说。
同时,能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确保基金安全。付超奇介绍,医保基金是参保人的“救命钱”,但在不法分子的眼中,却是一块“唐僧肉”。“通过追溯信息,能够有效识别和打击虚假购药、串换销售、倒买倒卖药品等欺诈骗保行为,有效保障基金安全。”
“每盒药都有追溯码,追溯码具备最小颗粒度和最大精确度。通过追溯信息,医药链条上的所有机构,生产、流通企业、医药机构都可以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药品信息数据,进而重塑信息管理系统,规范进销存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付超奇说。
“查询到多次”可能是回流药
赵秀竹现场演示了药品追溯码的查询途径,参保人可以下载“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进入“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通过扫描追溯码,了解药品生产和销售情况。
记者了解到,查询结果可分为三类:界面提示“未查询到该产品追溯信息”,可能因药品销售机构未上传追溯信息,建议索要药品来源单据;显示“查询到1次药品/耗材追溯信息”并提供详细信息,说明药品来源合法,可放心使用;提示“查询到多次”并显示销售记录,说明药品涉嫌多次销售,可能是回流药。
“当出现第3种情况,参保人可依据该信息,向定点医药机构维权索赔。”赵秀竹提醒。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编码标准处处长曹文博介绍,本着自愿互惠的原则,凡上传药品耗材三码映射关联等信息的生产流通企业,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可提供符合规定的追溯信息。
“对医药生产企业而言,交换信息是划算的。生产企业用上游1%价值量的信息,换取了终端99%价值的信息。”付超奇呼吁道。
(工人日报 记者 李丹青)
毛宁指出,香港国安法制定实施的三年,正是香港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三年,也是国际社会对香港前景投下信任票的三年。23条立法通过后,香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将得到更好保障,广大香港市民和国际投资者都将从中受益。美国自己出台了大量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却对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泼脏水、贴标签,完全是赤裸裸的政治操弄和虚伪双标。
在5.5G网络方面,中国移动表示将在2024年年内实现RedCap、三载波聚合规模商用,全面推动通感一体、无源物联网、网络智能化、XR增强、工业互联网五大技术试商用部署。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