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返乡探“新” | 从“有得吃”到“吃得好” 一份飞澳彩管家婆机餐的45年之变
中新网1月27日电(记者 张尼)“您要鸡肉还是牛肉?”春运返乡高峰到来,不少乘飞机出行的旅客又听到这句熟悉的提问。
飞机餐是一种神奇的食物,当下,很多人可能对它已经不屑一顾,但离了它也真的不行。从1980年中国第一份航空餐推出到现在,40余年间,从最简单的面包,到花样繁多的快餐、小吃,空中服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面包+茶水”起步的飞机餐
由于中国民航起步较晚,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航空餐食这一概念。早期国内的“飞机餐”就是一块面包和一杯茶水,食物是冷的,空姐还提着开水壶走来走去给旅客冲茶,“飞机餐”只是为了让旅客“垫一垫肚子”。
直到1980年5月,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2019年中翼航空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开始一体化运行)成立,开始正式为航班提供餐食,这也标志着中国航空食品业的起步与飞速发展。
从90年代就进入民航领域工作的陈卫彬,如今是中翼航空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分管配餐服务工作。近30年间,这位老民航人见证了中国航空餐食的变迁。
据她回忆,在物资相对匮乏的90年代,坐飞机对于中国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国内航空公司能提供的餐食种类远不及现在丰富,但是因为稀缺性,当时很多乘客还把航班上发放的小零食当作“宝贝”带回去给孩子分享。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被誉为“001号合资企业”的北京航食快速成长,如今已经成为为40多家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降的中外航空公司提供服务、日配餐量峰值超过12万份的企业,飞机餐也“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万米高空的航班上为旅客提供餐食是一个“技术活儿”。飞机餐要保证食品安全,不能有骨头和刺,由于是用烤炉加热,还要考虑食材二次加热后口味的还原度,因此在食材选择、搭配上都有讲究,比如蔬菜多选用根茎类、无异味的,鸡肉要剔骨的,等等。
当时间来到2025年,航食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我们的菜单种类丰富程度和菜单更换频次,都已经对标甚至超过了国外的很多航空公司。”陈卫彬说。
以国航为例,国内快线已经做到了每个月换一次菜单,国际航线每2到3个月换一次菜单。此外,通过分析几亿条旅客评价大数据资料,可以更高效地明确旅客需求与喜好。大到旅客对区域配餐的个性化偏好,小到一个普通舱塑料水杯的需求量和饮料配给量的变量关系,都要经过统计分析。为了让航食增色添香,近期“云飨轻食”、一“碟航”味泡菜、黄酒、鱼子酱等特色餐食产品以及节日特色餐食陆续推出,这些花样繁多的飞机餐,在过去都是很难想象的。
从“有得吃”到“吃得好”
根据中国民航局此前公布的数据,初步统计,2024年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超过7.3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伴随旅客数量大幅增加,旅客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国际航线要吃饱、吃好,国内快线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旅客提供好的用餐体验,哪一项服务都不容易。
“如今物质丰富了,大家对飞机餐的期待也更高了,已经从‘有得吃’到‘吃得好’转变,这也倒逼企业要不断提升服务。”陈卫彬说。
例如,北京飞洛杉矶晚上10点的航班,很多客人上了飞机不需要吃饭,但还有很多旅客是从温州、福州等城市到北京中转坐上这个航班去美国,他们在候机楼等待长达数小时,就等着上了飞机乘务员的开餐,所以就要充分兼顾到不同旅客的需求。
除了用餐时间要考虑,口味上也要有所调整。因为人上了飞机以后,味蕾就没有地面上敏感,考虑到这点,公司就要通过飞机餐内配榨菜、辣酱等方法帮助旅客调节口味。
“为了提高旅客的满意度,公司每个月都对各个航线的餐食做满意度调查,并根据评分结果及时调整配餐。对于国际旅客来说,餐食选择什么样的菜系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味道’也至关重要。”陈卫彬告诉记者。
这几天,2025年的春运客流高峰到来。根据官方数据,今年春运,民航旅客运输量预计将突破9000万人次,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航食人和所有民航人一样,也投入到工作最为忙碌的阶段。和往年一样,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大家在旅途中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完)
据@东部战区消息,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11月1日,美国“佩拉尔塔”号驱逐舰、加拿大“渥太华”号护卫舰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全程跟监警戒,依法依规处置。战区部队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
8。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先行先试,聚焦棉纺、番茄、硅基等优势产业,用足用好现有支持政策,支持企业一体化经营、一体化市场开拓、一体化品牌培育。加快构建特色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棉纺、番茄、硅基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对接,提升内外标准一致化水平。统筹推进棉花认证体系建设工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棉花认证品牌。发挥重点贸易促进平台作用,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大型综合展会开展组展招商工作,安排一定面积展销特色产品,对参展企业给予展位费减免。加强非商业性境外展会公共服务,支持企业参加特色产品国际展会。加强与行业商协会合作,开展特色产品进商超、进电商平台、进批发市场活动。组织电商平台、线下零售企业举办特色产品主题消费活动,推动电商平台等设置特色产品专区。
冯栢文说,在实现净零排放方面,澳中有较强互补性,或可帮助加强双边关系。在可再生技术和可持续实践领域,中国的许多开拓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且丰富的方案,并带来广阔市场。澳中之间的合作可加速全球向净零未来的过渡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