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经济观察)前瞻202022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免费25:多项指标向好 折射中国经济积极趋势
中新社北京1月4日电 题:前瞻2025:多项指标向好 折射中国经济积极趋势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岁末年初之际,中国披露的多项经济指标向好。由此折射出的积极趋势,有望在2025年延续。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活力
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增长迅速,是过去一年中国消费回升的重要动力。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肖渭明在1月3日的一场发布会上表示,去年9至11月份,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速连续三个月保持在50%以上,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速连续三个月保持在20%以上。
这种强劲增长与中国力推的“两新”,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密不可分。“两新”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支持企业通过“更新”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也支持居民通过“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推动投资消费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效果显著且受到消费者和商家普遍欢迎的“两新”政策,今年将加力扩围。官方已明确,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手环等三类数码产品给予补贴。家装消费品换新的支持力度也将加强。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会显著提升消费品销售量,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有效益的投资持续扩大
重大项目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毅飞介绍,去年1至11月份,中国计划总投资亿元(人民币,下同)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8%,增速比全部投资高3.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
2025年伊始,中国各地继续快马加鞭布局重大项目。如重庆一季度共304个重大项目开工投产,总投资达3860亿元;一季度江苏全省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807个,比去年增加97个;今年陕西全省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16个,总投资近2.9万亿元。
各地布局的项目涉及新兴产业、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有的旨在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有的瞄准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提高投资效益”的背景下,这有助于确保投资形成高质量供给。
展望2025年,重大项目对有效投资的拉动效应料持续释放。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透露,截至目前,2024年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项目已基本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超过1.2万亿元,2025年约1000亿元项目清单也已提前下达。今年还将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拓展“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支持范围,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对项目的支持比例。
长期回升向好态势趋于巩固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宏观经济变化的晴雨表,其变化往往先于GDP增速变化。去年四季度,中国制造业PMI均值已跨入50%以上的扩张区间,明显高于三季度。
仔细观察这项重要先行指标,可以发现有利中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正在集聚。
例如,截至去年12月,制造业PMI中的新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运行在50%及以上,生产指数更连续3个月运行在52%及以上,显示总供给和总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国民经济循环较为畅通,长期回升向好态势趋于巩固。此外,去年四季度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值升至54%,反映出企业信心正在增强。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表示,数据变化显示,中国市场需求稳定加快恢复,企业生产保持较好增长。2024年12月经济平稳收官,四季度趋稳回升,为2025年开局奠定了稳定向好基础。随着政策协调配合和落地显效,今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完)
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工作时,会议提到了“八个坚持”: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岛内绿媒《美丽岛电子报》昨日公布最新民调,针对“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中绝对不会投谁或最不希望看到谁当选”进行提问,结果赖清德29.2%、柯文哲14.8%、郭台铭13.2%、侯友宜11.1%。
约谈指出,近日极兔速递、顺丰速运处理场所先后发生机械操作、装卸操作事故事件,充分暴露出企业安全发展理念树得不牢,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总部安全保障统一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分拣设备、货车装卸设备等安全防护不规范,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培训缺失,有规不依、冒险作业等依然突出,教训深刻。 约谈要求,极兔速递、顺丰速运要从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责任措施等方面真正把安全生产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守住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坚决扛起安全责任,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最现实的“国之大者”落实落细落到位。要深刻吸取事故事件教训,举一反三。要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事件的原因紧盯不放,持续深化处理场所“四不”问题整治,全面排查分拣设备、装卸车辆等隐患,严查分拣员、装卸员违规操作问题,提升处理场所规范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