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大优势彰显正版免费资料大全2017电影市场潜力
2024年电影市场以全年总票房425.02亿元的成绩画上句号。翻看各大平台发布的年度盘点报告和网友留言,真切感受到电影市场被关注、被热爱。新的一年,电影市场能否乘风破浪,实现新的突破,值得期待。
回顾过去一年,电影市场面临的挑战不小。一方面,我国电影院普遍采取“购物中心+影院”的发展模式,消费者日益倾向线上购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线客流。另一方面,内容产品供给日益多元,短视频、微短剧等成为观众新宠,电影市场受到冲击。
复盘2024年电影市场,三方面优势彰显电影市场发展潜力。
一是国产电影竞争力越来越强。国家电影局发布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数据,全年电影总票房中,国产影片票房为334.39亿元,占比高达78.68%;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国产片占据8席;全年票房过亿元的影片共79部,其中国产影片55部。这些数字充分说明我国电影创作生产日益繁荣,中国观众越来越爱看国产电影。随着国产电影“量”“质”齐升,将会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
二是大银幕吸引力不可替代。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多部经典作品重映或内地首映,重映影片累计票房超5亿元。奥运赛事、电竞、舞剧、演唱会纷纷登上大银幕,丰富淡季市场观影选择。无论是在大银幕上重温经典还是观看赛事直播,都从一个侧面印证电影院的视听体验、氛围感非同寻常。截至目前,我国城市院线银幕总数达到90968块,大银幕科技含量不断提高,IMAX、杜比全景声等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放大电影院放映优势,将助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
三是节假日观影需求强劲。从春节档到国庆档,每逢节假日,人们的观影热情都会充分释放,看电影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是人们情感寄托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据灯塔专业版数据,目前已经有多部重磅大片定档2025年春节。展望2025年,电影市场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发展动力,一定会再创佳绩,取得更大突破。
繁荣创作,丰富供给。当今观众对“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的故事青睐有加。2024年几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和《抓娃娃》都体现了这一特征。此外,多元风格为市场注入活水,《只此青绿》将千里江山图“搬上”大银幕,《雄狮少年2》展现传统武术文化,《里斯本丸沉没》以纪录片形式揭开历史真相,新视角带来新体验,也成就了国产电影的高口碑。下一步,要深入洞察市场需求,进一步挖掘多元内容,积极探索精细化发行机制,提高影院经营效率,推动市场需求与供给侧有效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产业带来的溢出效应正在持续放大。比如,《热辣滚烫》带火健身、拳击等体育运动;《不想和你有遗憾》吸引观众到阿尔山“打卡”美景。未来,电影产业在IP开发、衍生产品、主题公园等方面将有广阔发展空间。(经济日报)
6。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中国(新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丰富跨境电商、物流全程协同等地方特色应用。扩大自中亚等周边国家优质农产品、食品进口。率先推进边境口岸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全覆盖。扩大周边国家特色中药材进口,对进口睡莲花、秋水仙、洋甘菊、石榴花、玫瑰花、牛舌草等新疆急需中药材批量开展风险评估,加快签订双边议定书。探索进口大麦加工为饲用芽苗的闭环监管模式。依托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合作中心),加强与周边国家农产品、食品风险信息互通、检测执法互助领域合作。推进中国—中亚区域检验检疫安全技术合作与交流,搭建中国—中亚法规标准信息交流平台。推动综合保税区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实施重要矿产品“口岸+卸货地”联合监管模式。探索在满足监管条件的基础上,打造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集约化监管模式。对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实施分层查验、分类监管。做好进口资源性商品的采信试点工作,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参与,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11。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数字服务平台,支持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新疆能源和气候优势建设数据中心,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产业向新疆转移,推动新疆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建设、融入国家算力网络体系。加快国际通信设施建设,助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支持新疆面向中亚国家,加快布局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乌鲁木齐片区与中亚国家依法有序开展数据信息交流合作,推动实现数据信息服务、互联网业务等领域互联互通。
3。坚持生态优先和低碳发展。推动重大生态环保改革举措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指导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开展自愿碳减排,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探索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推进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支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园区。拓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用场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生态、大气、固废等环境管理的支撑,促进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行业环评管理效能,发挥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在大气环境容量偏低的区域,涉气重点行业落实好产能等量置换要求,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结构。